“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

时间:2024-03-02 13:46:52
“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

“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

“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拥有“时间银行”个人账户的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助人助己,还能惠及家人,让亲人享受服务。“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

  “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1

近期,北京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团市委三部门共同联合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将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该方案提出,经培训后,年满18周岁、身心健康的本市常住居民都可成为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建立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并存入账户。(1月20日《北京青年报》)

“时间银行”是舶来品,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0个“时间银行”组织,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上世纪90年代,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传入我国,由点及面推广开来。

自2017年起,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朝阳区呼家楼街道等三个区域先后进行“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试点。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民政局、财政局、团市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方案,推动“时间银行”全面落地。 纵观这份方案,不乏一系列亮点。比如,志愿者的时间币既可以留给自己60岁以后使用,也可以赠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十分人性化;针对经济困难、重度失能、失智、重度残疾老年人等特殊老年人群,免费赠予一定数量的时间币,充分体现了社会温度;探索建梯次分明的激励措施,参与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1万个,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有助于提高参与热忱。

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时间币在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这意味着“时间银行”不再是各自为战,从街道、社区的“小循环”走向城市“大循环”。统筹层次的提高,覆盖人群的扩大,让“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化运转更有保障,对于其提高抗风险能力,避免“呆账”“坏账”大有裨益。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人们更期待“时间银行”逐步实现跨地区兑付,最终达到全国“通存通兑”。

《志愿者服务条例》规定,志愿者志愿服务、评价情况等信息,应当按照统一的信息数据标准录入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2017年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使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通知》,明确要求“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为依据建立完善志愿者评价与激励回馈制度”。打通各地的“时间银行”,实现“通存通兑”,是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应有之义。

而从实践来看,各地“时间银行”正在摆脱社区、民间组织零散自发的建设模式,开始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机制化。政府部门牵头,既为“时间银行”提供了信誉担保,又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功能升级。近年来,南京、咸阳等地已经实现了“时间银行”全市通存通兑。青岛则更进一步,依托已经成立的胶东经济圈养老联盟,探索在胶东五市推行养老时间通存通兑。

影响“时间银行”互联互通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完善、服务质量和计量兑换标准不统一。除了各地之间加强沟通,主动对接外,更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统一规范养老志愿服务的“度量衡”,为“时间银行”通存通兑扫清障碍。

  “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2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市政府一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在1月19日召开的“时间银行”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于6月1日起实施;拥有“时间银行”个人账户的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所获得的“时间币”可自用或转赠,一定数量的“时间币”还可以用于日后兑换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时间币”可自用可转赠

根据新发布的《实施方案》,在经过培训后,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成为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建立对应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并存入账户。

拥有“时间银行”个人账户的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助人助己,还能惠及家人。《实施方案》中提及,志愿者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所获得的时间币,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赠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让亲人享受服务。

据悉,时间币可以在北京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志愿者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1万个后,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1万个时间币意味着1万个小时的服务时长。

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称,“‘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具有先提供服务、后享受服务的自助自惠特点,通过时间的存储和兑换,来支持引导低龄老年人、其他人员帮助高龄老年人以及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在志愿者自己走向衰老后,能够获取同等时长的服务,本质仍是兑换的概念”。

谈及此次落地的《实施方案》,李红兵表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北京市在公益互助养老模式上的创新,目的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并推动这种服务产生的资源在个人、家庭、社会间形成可持续的循环。

服务好坏可即时打分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八大类服务。各区会根据本区老年人实际状况和志愿者专业特色、分布情况等,优化“时间银行”服务内容,推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接地气的服务项目。

为保证养老志愿服务真实有效,志愿者要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签到、签出,记录服务时长。李红兵介绍称,近期,市民政局将发布平台微信小程序或App,方便群众完成登录、认证、发布信息、记录时长等各项操作。

根据介绍,有关登录、认证、发布信息、记录时长等各项操作,都可在手边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完成。如果老年人或志愿者因自身或其他原因,不会、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则可以联系街道(乡镇)确认的专业机构,通过线下方式予以操作。

老人能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即时点评,是将上线的“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的一大亮点。根据《实施方案》,待相关定制服务完成后,老年人可通过登录信息管理平台或联系街道(乡镇)确认的专业机构对养老志愿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服务好不好、体验优不优,动动手指、打个电话就能反馈。

“智能化”监管养老志愿服务

新政落地,相关监管举措也已确定。据了解,“时间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将采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对接供需信息,对服务采取“智能化”监管。

比如,对同一志愿者在同一时间段参与多个养老志愿服务的,将进行限制,后期根据回访调查情况予以处理;对于高频双向服务、异常深夜服务、时间币频繁赠予等异常情况,将进行预警提示,并跟踪相关主体和账户。对于出现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将会采取一定措施,包括取消养老志愿服务信息认定和记录资格,纳入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失信名单等。

此外,对于承接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行的信息管理平台运营方及其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使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或者毁损,不得向他人出售或者非法提供。

“以互助养老为特色的`‘时间银行’公益互助养老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已经悄然兴起。按照‘今天存时间、明天换服务’的思路,北京市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或将带动更多志愿者投入公益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当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助社会风尚。”在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时间银行”公益互助养老模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区及老人子女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方面的压力。

  “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3

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市政府一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两周后,相关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这项被认为有效缓解养老服务压力的举措,正在全市提速推出。

北京市即将在今年6月1日推出的“时间银行”,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一个小时服务兑换一个“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积攒满一万个还可以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依据《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整理。制图/马瑾倩

“时间银行”平台即将上线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429.9万人,占比达19.6%。到2025年,全市老年人将达到500万人,北京将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时期。

加速老龄化催生对于养老服务的极大需求。

时间银行模式,通过为他人服务来储蓄时间,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银行提取时间以获取他人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并推动这种服务产生的资源在个人、家庭、社会间形成可持续的循环。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运行、运转的基础是信息管理平台,近期北京市民政局将发布平台微信小程序或APP,方便群众完成登录、认证、发布信息、记录时长等各项操作。

作为需求方的老年人,在登录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身份认证后,只要账户里有时间币,经审核后,就可以发布养老服务需求。

作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在信息管理平台注册认证后,即可选择预约信息就近、就便开展有关服务,获取时间币。为保证服务真实有效,志愿者要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签到、签出,记录服务时长。

李红兵介绍,以上操作都可在手边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完成。如果老年人或志愿者因自身或其他原因,不会、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则可以联系街道(乡镇)确认的专业机构,通过线下方式予以操作。

60岁以后可全市通兑,时间币能转赠

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时间银行实践情况来看,北京的志愿服务提供方范围十分广泛。

在经过培训后,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成为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建立对应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并存入账户,时间币在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

志愿者既可以在60岁以后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供本人使用,也可以赠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让亲人享受服务。

“时间”只能换“时间”

李红兵强调,时间币不能变现、不能换资金或实物,坚持“时间”换“时间”的基本原则。

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八大类服务,基本符合北京市老年群体的普适性需求。

依据《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整理。制图/马瑾倩

订制服务完成后,老年人可通过登录信息管理平台或联系街道(乡镇)确认的专业机构对养老志愿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时间银行平台或打电话就能反馈。

针对经济困难、重度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度残疾老年人等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和高龄老年人,以及其他急需社会给予帮助的困难老年人等特殊老年人群,《实施方案》明确各区民政部门将结合各区实际情况,优先为上述特殊老年群体免费赠予一定数量的时间币,用于发布养老服务需求,兑换志愿者提供的各类服务,切实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突出的养老需求。

同时,鼓励志愿者借助公益账户为有需要的特殊老年群体捐赠时间币,实现“二次公益”。

时间银行还提出了一定的激励举措。时间志愿者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1万个后,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1万个时间币意味着1万个小时的服务时长。

李红兵介绍,这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机制,政府部门还将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励措施,比如积分兑换奖励、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星级志愿者等等。“也欢迎社会各界集思广益,提供可落地、可操作的激励措施,让养老服务志愿者享受可预期、实实在在的激励和实惠。”

《“时间银行”应尽快联通全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