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女人心的书,想要爱一个人,除了鲜花和礼物表达之外,别忘了读懂女性丰富的内心,也是表达爱的一种,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读懂女人心的书,体会她们不同的悲哀和不同形态的幸福。
读懂女人心的书1
1、《女性心理学》(美)埃托奥(Etaugh,C。A。),布里奇斯著 研究女性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学科。是以女性变量为中介的,研究涉及一切与女性心理有关的现象,是研究这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的特定领域。
2、《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
3、《心理学史》 [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 上海译文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4、《心理学史导论》 [美]B。R。赫根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值得一看 )
5、《拿来就用的女人攻心术》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不见硝烟的现代社会竞争里,攻心,仍是处世为人的上上计。男人善攻心叫奸诈,女人善攻心则是智谋。攻心是巧劲,是手腕,是智慧,更是能力。本书是心理学专家专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实用攻心术,深入分析女性独有的优势心理策略,针对女人的心理共性、生活共性、社交共性,详尽讲解一些随手可用并且简单有效的心理学技巧。简单,有效,拿来就用,一点就通!
6、《拿来就用的女人读心术》人性的阴暗,利益的驱使,都使得人们在交际中选择隐藏。相较于男人,女人感情丰富容易轻信他人。如果不能识别人心,不懂与人交往的分寸,就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受制于人,甚至落入圈套和陷阱。本书是心理学专家专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实用读心术。
针对女人的.心理共性、生活共性、社交共性,详尽讲解一些随手可用并且简单有效的心理学技巧。指导读者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了解和影响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成功读出对方内心想法。
7、《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本书是写给女性的,是写给有成长需求的女性的,这一类女性,知性与感性并存。而此书就内容而言,感性与理性并存,事例中的女性有着林林种种的困惑,但此书是明朗、温暖、有定力、有理性思考的。它提供给读者思考的方向,自我观照的方式,给读者以清亮的天地。
读懂女人心的书2
1、被遮蔽的女性,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后来成了银行家
《小脚与西服》
作者: 张邦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副标题: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
原作名: 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
译者: 谭家瑜
关于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的书,市面上并不少见。但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却罕有声音出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填补了这个空白。1996年,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一本张幼仪的英文版口述自传,该书在台湾地区和内地先后出版,被翻译为《小脚与西服》。书的主题内容由张幼仪本人口述、侄孙女张邦梅记录并穿插自己对张幼仪的近距离印象、感受撰写而成。
张幼仪从她的小时候讲起,她与徐志摩结婚、离婚、徐志摩逝世,她照顾徐志摩的父母,晚年的生活等等。张幼仪在不重视女性的传统中国社会长大,遭遇家变离婚事件后,力争上游,成为上海的银行家、服装公司的总经理。这位被动成为“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女主角身上,既有对传统社会的循规蹈矩,也有面对新生活的独立自强和一个女性自我觉醒后的动人勇气。
张幼仪对婚姻遭变进行了客观的自我剖析,表现出一个女性对自己身处时代、自身不足、爱情本质的深切追问,以及她后来逐渐找到自我定位的艰苦历程。令人敬佩的是,与徐志摩离婚后的张幼仪,始终对徐家人保持高度责任心,令人感佩她人格的不凡。书中平实的叙述中,蕴藏着张幼仪摆脱“小脚”桎梏的动人勇气和智慧,也拨开作者内心的中西文化迷雾,找到自我的定位。
2、独力照顾父母的女作家, 给中年人写一封“情书”
《我辈中人》
作者: 张曼娟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近3年前,女作家张曼娟90高龄的老父罹患急症,家里的'生活遭到重击,变得四分五裂。她奔波在心脏科、精神科、泌尿科、骨科、牙科、神经内科、消化科,陪伴着父母候诊,在等待的零碎时间里,一点一点的拼凑出陪伴并承担父母老病的意义,写下一系列“照顾着 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专栏,与数百万名照顾者分享。身为作家、大学教授、主持人、填词人以及“小学堂”孩子王的张曼娟,现在多了一个身份:独力照顾者。
重建生活的秩序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对案。张曼娟在不断适应与修正中从初始的全盘崩坏、而后的满弦紧绷、最终走到从容安然。对于张曼娟来说,无论再怎么紧张无措,无论父母的言语再怎么让自己受伤,父母依旧是她的中心,从未改变。父母安好时,在稳定的秩序中爱着他们;父母老去时,他们正是自己崭新的秩序,以独立照顾者的身份去重建爱之秩序义不容辞且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