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当“法官”,学做“律师”不当“裁判员”,学会做一个“啦啦队”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通过养成铸造性格的习惯是培养孩子最基本的六个方面。
培养孩子最基本的六个方面1父母对待孩子有三种情况:一是管理一切,总是管理一切,做很多事情,但效果不好;第二是什么都不做,放手,不在乎,结果是更不好;三是管理,而不是整体。虽然做得不多,但没关系,孩子们的成长是顺利的。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太极端,带有偏见,不可取。优秀的父母总是选择“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更具体地说,只需要做6件事。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当父母与子女关系良好时,对子女的教育就容易成功;当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不好时,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失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是“定位”:
2、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有问题时,迫不及待地想要“评判”孩子。这是非常危险的。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父母必须积极影响和教育他们的孩子。如果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就不能谈论它。理解儿童的第一个关键是保护他们的自尊,维护他们的.权利,成为他们信任和尊重的朋友。
也就是说,对待子女的父母必须像对待“律师”一样对待自己的需要,始终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唯一目的。
3、不当“裁判员”,学会做一个“啦啦队”
在人生的舞台上,孩子们只能靠自己努力。家长既不能代替孩子,也不能倡导“裁判员”的自主性,更应该给孩子一种维持良好竞争状态的力量,也就是“拉拉队员”的力量。这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又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成为孩子的榜样。4、不当“驯服者”,学会做“镜子”
儿童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通常只有通过他人的反馈才能了解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就是镜子的作用。
如果你不做“驯服者”,学习做“镜子”,你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提高自我意识,这样他们就不能与父母交流而不用担心父母的“权威”。
5、培养孩子们的好习惯
习惯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没有什么比习惯它更重要的了。如果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埋葬孩子无疑是一个好的未来。
6、通过养成铸造性格的习惯
教育就像航海,必须在正确的航线上行驶。否则,船越大,沉没岩石的危险就越大。
人的素质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人。然而,人格的培养往往难以在具体操作中实现。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习惯和性格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习惯。通过习惯培养,可以塑造出正派、诚实、负责、关爱、合作、高效等性格。
培养孩子最基本的六个方面2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页面底部查看如何下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文。
拓展阅读:
深圳市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八大素养。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评价、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参与为主要抓手,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形成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
(一)品德素养提升行动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强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文明行为。具体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传统美德、培养文明行为和传承深圳精神。
(二)身心素养提升行动
坚持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培育阳光心态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体包括: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
(三)学习素养提升行动
坚持以学为核心,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中小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学习。具体包括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四)创新素养提升行动
坚持创新引领,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格,加强创新实践,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具体包括营造崇尚创造的校园文化、丰富创新教育模式、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五)国际素养提升行动
坚持面向世界,推进教育国际化,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增强全球意识,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全面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竞争能力。具体包括:理解多元文化、扩大国际交往、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六)审美素养提升行动
坚持以美育人,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高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 ……此处隐藏1063个字……不够了,只有把很多东西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才能知道答案,于是孩子就开始渴望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并主动去学习。
第四个阶段,成为专家。孩子开始对某个东西或者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家长不能打击孩子的兴趣,而应该保护他的兴趣,坚定地支持他、帮助他到实践中去探索,慢慢地他就会在这个领域做出成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孩子从小白到专家的过程,最需要的是理解能力。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理解到就是理解能力,而是要灵活运用各方面储备的知识,去融会贯通地运用,才叫真正的理解了。
培养理解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因为艺术就是各种熟悉元素的组合。因此,多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画展,让孩子去领会作者的思考的角度,这样能够促进孩子的思维活性和理解能力。
第四,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今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眼见则信,非黑即白,叛逆阶段,批判性选择
第一阶段,眼见则信,孩子的思维很单纯,一般都是直接相信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的,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孩子在没有大人监护的情况下就容易遇到坏人,所以我们就要尽早教孩子学会辨识真与假,好与坏。
第二阶段,非黑即白。每个孩子在认知过程都一样,从不加辨识到不对就错,非黑即白的两个极端,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只要你稍加注意,有些成年人都是这种思维。那么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提问,让他们知道凡事都有多面性。
第三阶段,叛逆阶段,孩子再大一点,对任何事物都开始持怀疑态度,他们开始反对大人的观点,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青春叛逆期。
其实不是他们叛逆,而是他们在长大,在成熟,有自己的想法了,聪明的家长这时就不要去压制孩子,而是与他站在同一战线上去支持他,理解他,正确引导他。
第四阶段,批判性思维。通过一段时间懵懂的想法,孩子们的思想逐渐成熟,会形成一套自己的处事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慢慢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去审视世界。
未来的社会,单一的或者不需要思考的工作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需要融合各科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未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知识,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论孩子处在任何阶段父母都要减少对孩子的控制,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多问为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锻炼孩子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先发优势”。
第五,创造力
创造能力与知识储备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紧密相连。想创造出新的东西,不是凭空想象得出来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思维能力才行。创造力就是发现缺陷,整合资源,去创造更优化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阶段。模仿阶段,有目的有方向的阶段,表达阶段,坚持努力
第一阶段,模仿阶段,孩子天生就有创造的想法,比如一两岁的孩子,经常看到大人打电话,但凡看到一个与电话相似的东西,就拿起来有模有样地开始打电话。这时大人不要笑话他,要鼓励他,表扬他。
第二阶段,孩子大一点,他就会想,为什么我的电话就听不到爸爸的声音呢,于是我们就给他解释要用手机打电话才能能听到爸爸的声音,以后他打电话就知道用手机才可以听到声音了。
然后孩子就开始对手机这玩意儿产生兴趣了,会问很多为什么,我们大人就要耐心给他讲解,并同他一起上网去查相关知识,引导他去深入学习这个领域的东西。
第三阶段,表达。待孩子对这些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渴求更多的知识来解惑心中的疑问,我们就要给他提供一切便利的条件让他去学习。等他知识储备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会想要自己动手去创造发明,去表达出来,这就是为未来的创造者,发明家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坚持努力。没有一个人的创造过程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要经历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失败,才会有最终的成功。这个过程就需要不断的坚持努力不放弃的忍耐精神,才能让他的创造力得以最终的实现。所以“坚持努力”是成为一个真正发明者的分水岭。
自信心
自信心与创造力紧密相连,要想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实现,必须要从小培养孩子坚定的自信心。
自信心分为两个部分:愿意尝试,坚持不懈。只想待在舒适区的人永远不会有创造的自信心。只要有愿意尝试的自信,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就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特质。
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也分为四个阶段:盲目自信,在意别人看法,预先考虑结果分析,不惧怕失败
第一阶段,盲目自信,这是每个人最原始的自信。当一个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危险这个概念。这时,我们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还是应该让他适当去试错,自己下意识去总结经验才会成长。
当孩子知道会痛,会有危险时,他就有可能产生惧怕的心理,而停滞不前,这是,父母就要多鼓励他,多给他示范,讲解,让他客服恐惧的心理。
第二阶段,在意他人看法。当孩子跨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就要表扬他,为他鼓掌,点赞。这时,孩子有了自信,也想得到更多的表扬和关注,就会去尝试做更多的事。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不会遇到很多失败,这时父母的重点就是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失败。
父母可以有意做一些自己也失败的例子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还要想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过程,让孩子从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失败的沮丧中走出来,充满自信地再来下一次的实验。
第三阶段,通过失败,孩子就学会了预先考虑,分析原因,抓住灵感与时机,不断进行实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时孩子对过程更熟悉,对自己更了解,自信心也越来越强大。因为通过锻炼,他们知道,只要坚持努力,所有困难都会过去。“不惧怕失败”的心态也真正成熟起来。
第四阶段,不惧怕失败,当一个人不被失败所困,他们才能更主动,更有自信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也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拥有成熟自信心的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实践中,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从容,最终走向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是表扬和认可他们的做事过程。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一定要以平和的态度,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当孩子得到大人的支持,更加关注过程时,他才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坚定地走下去。
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双减政策”,就是因为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成长并非只是在学校被动学习文化知识,而是需要放开对孩子的束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创造。这就需要我们家长作为引路人,把这些理论融入到生活中去,让孩子健康快乐生活,自由自在学习、创作,这样,孩子对未来才能自信从容。
现在,你是不是觉得时间紧迫,孩子的未来仿佛并不那么遥远,而是就在明天,如果你不抓紧时间,为孩子做好今天的选择与准备,那么孩子的将来真的就未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