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系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内容1
小学生应具备的数学素养
1、从观念层面考虑,应具备自觉的定量、定量化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用数学的观点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
定量化数学意识:指人们从实际中提炼数学问题,抽象化为数学模型,用数学计算求出此模型的解或近似解,然后回到现实中进行检验,必要时修改模型使之更切合实际,最后编制解题的'软件包,以便得到更广泛的方便的应用。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具备问题解决的数学素养。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具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数学素质。数学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以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的复杂关系表述的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利用数学进行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广泛。
4、从思维层面考虑,应具备数学推理能力。根据标准要求,掌握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定义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能够适应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学校开展学生发展中心建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从以上五方面入手,分别从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培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学生发展指导云平台、手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空间建设进行方案设计。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1个核心,3个原则,6个素养,18个要点。
1个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个原则:科学性原则、时代性原则、民族性原则
6个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18个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内容2
核心素养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师大教授褚宏启表示,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需要的。
“当前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加强综合性的研究,现在的核心素养研究更多的是国外成果的移植,我们本土有很好的东西,下一步核心素养研究需加强专业化、综合化、本土化。”
面对未来的挑战,今天的孩子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其中有计划地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各国都普遍关注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将为学校带来诸多变化。
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首先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可以让老师有章可依,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起到很多作用,另外也不至于偏离轨道,让老师知道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尤其是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手机、玩游戏,对于纸质书籍已经毫无兴趣,这个时候,要培养孩子的人文底蕴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多开展一些趣味读书活动,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多带着学生去参加科技展览活动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还可以让他们领悟到科学的魅力,从科学家或者科学技术先进者身上学习,进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
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开展动手活动,在课堂上也要潜移默化给学生讲明白,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老师,本身就要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
多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动脑筋,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鼓励学生,不会去批评或者苛责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反而会鼓励一些创新活动,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已经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应该一起配合着,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不酗酒,不抽烟,没有不良习惯等等。
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
(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
(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21世纪素养”已经影响到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声疾呼:“我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新的21世纪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不是简单衡量学生会不会在考试中做一些不切实际的题目,而是考查他们是否具备21世纪素养。”
这些素养对于我国学生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把这些维度纳入到当前正在推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
在确定了“培养什么人”之后,我们需要重点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认为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比较陈旧,教师“满堂灌”、“一刀切”现象严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减负增效。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